【IT168 应用】由于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业务属性和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对所要构建的数据中心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思路,但无论如何变化,高可靠性、连续性以及业务弹性都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IDC诉求。
“两地三中心”如何提升利用率
在传统观念中,为了让数据中心所承载的业务“永不宕机”,尤其是在遭遇火灾、地震等不可抗拒力的状况下,业务依然可以保持其一贯的连续性,数据中心的管理者们选择了“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方式。其好处在于“一主双备”,同城灾备或异地灾备的方式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中心的业务连续性,一旦主数据中心发生故障,其业务和数据将立即转移至备用数据中心中继续运行。劣势则是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IT成本,由于数据中心故障本就属于低概率事件,也许1年也不会发生一次,所以2/3的IT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IT成本压力,造成了IT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在正视该问题后,一些行业企业尝试采用“两地三中心”的升级版,也就是互为备份,三个数据中心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主用和备用,都有承载不同的业务而互为备份。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提高了数据中心的整体资源利用率,但这也仅仅是过渡方案。
那么,如何能够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确保数据中心的IT资源最大化,一些较为领先的设备企业开始借助云的理念——分布式数据中心的概念顺势而出。
在分布式数据中心的架构里,三个甚至更多的数据中心间不再是主备关系,而是通过虚拟化、大二层互联等技术,形成一个可以跨中心、跨地域的“云”资源池,所承载的业务和数据都可以被动态分配到不同数据中心里,并且实现动态调度和自动化配置,由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活”甚至“多活”数据中心。
据悉,目前电信行业的一些运营商正在讨论并规划基于云资源池的分布式数据中心架构,而走得较快的广东电信已经率先实现了基于5大数据中心的云化,通过网络互联和负载均衡等多种技术手段,这五个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云资源池”,虚机可在五个“分布式”节点中灵活迁移与恢复。这不仅使得广东电信的IT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资源的动态迁移与应用交付的加速,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
“分布式”理念源自客户需求
分布式数据中心的出现并非“技术驱动市场”,而是真正的客户需求导向。在记者采访中,很多来自电信、金融以及税务领域的行业客户都希望能够提高自身IT的利用率,减少IDC的成本消耗。长期从事数据中心建设的H3C公司技术营销部总监孙晖告诉记者:“通过与大量行业客户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客户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从成本中心转为盈利中心,同时业务系统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以银行客户为例,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的趋势日益加剧。目前,除了取现业务,储户们几乎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所有的金融业务。来自国内某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业务比例已经超过73%,远远超过营业厅等传统方式,且这一比例还在上涨。
在这种趋势下,银行的IT主管们需要解决棘手的两大难题。其一,提高自身的IT资源利用率,具备更多的对外服务能力;其二,侧重于从互联网的角度,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而参考互联网领域的IT架构可以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的IDC并非“两地三中心”,而是采用云的方式实现多数据中心之间的“多活多中心”,这样的好处在于IT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做到资源的按需索取、弹性调度,其上层的业务系统的上线和处理速度也得到大幅提升。
孙晖告诉记者,近几年很多行业客户都有意愿改造自身传统的IDC,并希望能够提升IT效率以更加适应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用户需求,H3C联合F5共同推出了全新的分布式数据中心解决方案,H3C专注底层网络,F5专注上层应用优化,通过真正研发级的合作方式,从技术角度帮助客户完成分布式需求。”
网络自动化部署是关键
毋庸置疑,伴随行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对于业务调整需求也越发紧迫,比如在电信行业,当某省级运营商推出了一项较受欢迎的增值业务后,其他两家需要立即做出反应进而控制自身用户的流失,相应的业务对策需要3~5天内立即上线,这对于拥有庞大业务系统和冗繁的应用平台的运营商IT部门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关键之一在于,当虚机资源或业务系统动态迁移时,网络如何快速反应、自动化配置以及尽快更改业务访问路径。
据悉,在双方的合作方案中,网络的1~3层采用H3C的跨数据中心的大二层方案,以此解决虚机在迁移中所涉及到的联动性和自动化部署问题;网络的4~7层则由F5负责,保证虚拟机和云计算的上层自动化部署问题。通过联合方案部署,传统手工方式的网络配置模式变成了自动化编排和部署,业务部署周期缩短了97%,也就是说,过去需要花费几个星期才能实现的网络配置,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纵观目前数据中心市场,全新的分布式数据中心方案应该算是云计算数据中心在网络虚拟化、自动化技术方面较为领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