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有个叫做James Vlahos的发明家,他为自己病故的老爸搞了一个AI程序,这样他就能时时刻刻与“老爸”聊天了。
在短短的视频中,James Vlahos介绍了他是如何实现这个奇迹的——在得知老爸患上癌症之后,他开始着手整理老爸的“回忆录”,并且将这些口述的内容记录在案。
换句话说,James Vlahos建立了一个以老爸经历为基准的数据库(200页的故事集),并且在这个数据库的支持下完成了学习框架和算法的优化。更神奇的是,James Vlahos还把老爸的录音分段整理出来,以至于在需要的时候,他可以让AI讲个笑话。
虽然在James Vlahos看来,这些AI带来的只是一些“单薄的安慰”,但无疑这个做法能让老爸随时“陪伴”在自己身边,正如记忆中的那些音容笑貌。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2013年一部很小众的、英美合作的电视短剧——《黑镜第二季之马上回来》:女主玛莎的男友艾什出车祸死了。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玛莎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
当然还有更加更疯狂的做法,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过某家位于洛杉矶的企业想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死者复活。该公司计划利用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完整地存储会话风格、行为模式、思维过程及人体功能等数据”。这些数据将编码成“多样化传感器技术”,植入一个安装了死者大脑的人造身体中……
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情感有多复杂,至亲的离世更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巨大打击。记得几年前,我父亲意外病故之后,有相当一段长时间我也曾望着QQ上那个灰暗的、永远亮不起来的头像发呆。
对于男人来说,相互之间表达情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中国男人。这些自小就被冠以“坚强”、“勇敢”、“男子汉”之类字眼的人,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即便是父子之间也不行,那会被视为“脆弱”的表现。
在凝视那个头像的时候,我会把对他的思念写成文字,发送过去,即便我知道这毫无用处,却也能带来莫名的精神慰籍。我知道这些文字可能会存留在服务器上一段时间,也可能会随着账号的回收而消失,但至少我有了一个感情的寄托。
所以我能够理解James Vlahos当时的心情,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助和对于逝去时光的渴望。但至少James Vlahos还是幸运的,他有相当长的时间去准备,并且AI技术的发展使得他的想法成为了现实。
从刚刚提到的2013年的电视剧到今天这个视频,再到新闻报道中那个2040年就能实现“永生”的人体数据移植,科技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也正在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
技术不能取代亲人,但却可以让爱一直常伴我们左右。在此之前,我们认为技术的进步能够带来生活的便利,但如今它能够实现的却是情感的诉求。换句话说,技术的演进已经比我们预想的更加快速和强大,而且伴随着应用的提升,这种发展将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人工智能为例,有分析认为:2030年人类对于技术的依赖将演进成为真正的人机合作关系。人类在创造力、激情、创业思维等方面的优势与机器在速度、自动化和效率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将大幅提升生产力,为各行各业和各种岗位带来新的机会。
换句话说,现在是人类操控机器并开始让机器自动学习,未来机器将帮助人类更好的处理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且拉动人类的发展。到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数字化”的人,不但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更是能够量化的、可分析的,而且能够与机器和谐共存的。
总体而言,一方面在科技的浪潮中,人类始终是受益者,我们有能力赋予科技善意,它带来的结果就一定是正面的;另一方面,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作为企业,如果不能正视新兴技术带来的变革,那么就真的可能看不到未来。
为此,
戴尔特别计划于8月30日
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
“2017戴尔科技峰会”。
从探索未来的角度,
揭示技术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各位合作伙伴、各位行业精英、
各种“黑科技”都将齐聚于此,
为你带来一场全新的、
充满期待的科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