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 频道

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是什么 向C2M怎么走?

真正实现从“库存驱动生产”

到“订单驱动生产”转型,

从以往大批量、少批次的传统生产方式

向小批量、多批次转变,

甚至向个性化需求定制C2M(柔性制造)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不过,不同行业由于IT现状不同、IT规划不同,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结合中桥调研数据,阐述制造、教育和医疗三大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具有的行业特点以及机遇和挑战。

中桥调研数据显示,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及特征有明显不同。在三大行业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虽然起步晚,但需求旺盛,未来增长空间大;教育行业IT信息化实施较早,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且未来还将继续在这方面加强投入;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介于以上两个行业之间,未来发展势头不可小觑。

中桥调研数据显示,不同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不同。教育和医疗行业本身属于公共服务领域,重在通过全业态数字化和全业务数字化、前后台打通来提高效率,以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效率;而制造业面临的是全行业的通过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因此,通过大数据、IoT和AI提高生产率,则是其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中桥分析师解读

  1 向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企业的战略重点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逐渐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难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转型成为当前和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将要直面的问题,而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是产业结构升级。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三五”期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加速实现经济转型;通过“互联网+”,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业务融合;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将旧有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数字化将成为其中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而向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的惟一选择,其转型的快慢和成功与否决定着传统企业的兴衰存亡。

2 不同行业向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路径不同

数字化颠覆了传统经济模式,并对产业结构、企业间协作方式和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升级。企业向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实现业务流程中某个或几个环节的信息化,而是要实现企业业务转型、IT转型和生产力转型,通过数字化,实现全业务流程中所有环节的数字化,打通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到采购、销售和服务等所有业务流程环节,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实现业务响应的敏捷和高效。

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我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产业的变革。我国制造业只有抓住这一轮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才能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建设制造强国。根据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要实现智能制造,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需要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状况,循序渐进,逐步通过IT整合升级,增效提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就绪;通过协作平台化,加速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型;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转化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要素,带动产业升级。

以汽车制造为例。中国汽车制造厂近年来通过CAD/CAM、PLM、PDM、ERP以及MES,基本实现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但一些生产厂以上各业务环节还存在信息孤岛,亟需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全业务流程数字化,打通后台各业务流程,从而真正实现从“库存驱动生产”到“订单驱动生产”转型,从以往大批量、少批次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批次转变,甚至向个性化需求定制C2M(柔性制造)发展。在汽车销售方面,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服务单一、技术含量低,而在欧美市场,汽车后服务(包括汽车美容维修、汽车保险、汽车监控等)占整个汽车行业60%的市场空间。易于车联网的数字化销售服务平台,拓展汽车后服务市场空间。据统计,汽车行业基于云计算的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可以让汽车散热系统后服务OEM供应商降低成本达33%~50%。同时,通过IoT、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智能化生产、汽车的自动监控、车联网,提高汽车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教育行业实现数字化教育

教育行业向数字化转型开始得较早。目前整个教育体系正从传统的以“施教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育模式也从传统的规范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教学交互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数字化成为其中重要的技术支撑。

以远程教育为例,中国教育水平领先城市和边远地区差异较大,为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公平教育,通过教育云、互联网、移动互联、AR/VR等先进的技术,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教育模式的融合和创新;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育,最终实现教育水平的提升。

医疗行业实现智慧医疗

在医疗行业,信息孤岛问题相对突出,比如,医院内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共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向数字化转型,在医疗行业首先就要打破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医疗信息的全面共享。同时,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实现预防、诊疗、监控等健康医疗各个环节的数字化,从而向智慧医疗转型。另外,医疗行业也同样存在地域差异,通过构建区域医疗云、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以区域医疗为例。由于中国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各地的医疗水平差异大,越是偏远地区医疗资源越匮乏,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型医院,而城市中的社区医院和乡镇医疗机构则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加剧了“看病难”和医患矛盾。另外,医疗信息的不标准化和不规范化,也给信息共享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使重复检查现象司空见惯,既浪费医疗资源又可能耽误治疗。种种因素造成了一方面宝贵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病患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为改变这一局面,医疗资源区域化是改革的关键。目前,各省市已将区域医疗云平台作为重点,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同时鼓励电子病历的使用,发展远程医疗,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横向、纵向互联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卫生业务协同基础体系,从而满足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科技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从传统医疗向数字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转型,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1 戴尔智能制造

戴尔深刻理解《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了“为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强国保驾护航”的智能制造愿景,将戴尔自身在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多年积累与全球供应链服务的先进经验,以及戴尔的咨询服务相融合,为制造企业提供端到端技术方案和平台,推动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服务化创新和智能化产业升级的进程。

作为践行者,戴尔与多家云计算厂商联合成立的云联盟,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混合云服务;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共建“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合作搭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应用与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大平台模块服务等。另外,戴尔在制造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工业4.0服务和物联网PaaS服务、云计算、IT现代化云演进等方面与多家IT厂商都有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2 戴尔数字化教育

如何将戴尔在全球教育行业的积累,结合中国新形势下教育需求,从技术前瞻性和业务模式创新的视角,为中国教育机构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加速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优化创新,确保稳定,是戴尔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互联网+教育”是“十三五”教育规划的重点。

戴尔深入了解教育行业用户的需求,推出了针对教育行业的端到端的高性价比方案和服务,既包含了戴尔在全球教育行业成功的经验和得以验证的参考架构,同时也结合了中国教育行业需求特点,助力教育行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戴尔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基于标准,采用开放式方法和模块化架构,可灵活扩展,采用现代化平台,并且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能灵活部署,跨各阶段IT资源集中智能化管理,可逐步升级扩展,提高教育IT投资回报率。

3 戴尔智慧医疗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互联网+医疗” 助力医疗行业实现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养老,从而提高信息共享、医疗协作效率和医疗服务水平。戴尔遵循“十三五”医疗规划,通过技术、平台和服务,全方位助力医疗行业,强化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资源流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以健康为导向的完整医疗服务体系。

戴尔是进入医疗信息化(HCI)前十的惟一IT供应商,同时也在中国医疗行业积累丰富,建设了戴尔医疗生态联盟,已服务于30个省市的超过1700家医疗机构,与60多个国内外独立应用软件开发商合作,结合中国医疗行业需求,不断加速优化戴尔医疗行业本土解决方案。

戴尔智慧医疗包括数据中心整合升级方案、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区域医疗云平台解决方案、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数据保护和容灾解决方案等多种行业方案,助力医疗数字化转型。

调研数据再一次证明了人们已经默认的事实——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题中之意和战略重点。

戴尔深刻理解新形势下中国各行业转型需求,并结合自身全球化服务的经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在制造、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