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 频道

浪潮携手海量数据联合打造数据脱敏防护解决方案

  导语:浪潮携手海量数据联合开发数据脱敏解决方案InfoMask,对用户隐私信息进行严格脱敏处理,既最大限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又能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近年来,科技巨头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刷脸支付、无人驾驶、无人酒店、智能上菜、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生…… ,在释放巨大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人工智能的推广使用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个人隐私信息被非法采集、无人驾驶汽车失控、利用大数据实施精准诈骗等。同时,随着5G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设备被大规模利用发起网络攻击的风险也将更加突出,一旦泄露或遭到非法利用,将会给个人甚至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如何保护重要数据不被泄露?如何实现数据安全共享、分析挖掘的同时,保护企业及个人敏感、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如何将无用和有害的“垃圾”数据进行清洗?保护数据隐私、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核心在于: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和数据生态。

  浪潮携手中国领先的数据技术服务提供商北京海量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量数据),双方联合开发数据脱敏解决方案InfoMask,对用户隐私信息进行严格脱敏处理,既最大限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又能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InfoMask方案

  传统方式的数据脱敏工作量不可控,每个系统要几十到几百人天。而InfoMask解决方案集合了数据抽取、数据合规脱敏、测试数据管理、数据装载等功能于一体,具有流程化、自动化和作业复用等特点。作为软硬一体化的设备,拥有强大的功能、易于部署和使用等特点,开箱即用式的优势能够极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以及项目周期,完全满足各行业数据脱敏、快速业务部署需求。

  保障用户隐私数据的泄露风险

  在各类政务系统中存在着的大量居民和企业单位信息,包括了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企业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工商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电子邮箱、联系地址、电话等等,这些都属于敏感资料,也就是需要保护的对象。

  由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对数据的脱敏程度越高,对运维人员的依赖就越低,同时数据也更加安全。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对数据脱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要从数据库外键层、系统层面、全单位层面保证数据的关联性; 第二,要保证数据不可逆; 第三,要保证数据的高仿真。同时,一个优秀的数据脱敏系统还要做到对隐私数据的精准定位。

  为了达到脱敏的要求,根据客户隐私数据的定义,InfoMask针对数据库梳理出一套完整的隐私数据的模型和关系。发现功能会从生产数据源进行数据采样,然后对采样数据进行扫描,并根据InfoMask内置的众多隐私数据保护特征算法进行分析,定位哪些表哪些字段为隐私数据,属于哪种隐私数据。

  多维度数据隐私保护及脱敏规则和算法

  根据对生产数据的定义,InfoMask会从生产数据库或真实数据库快照等数据源当中周期性地抽取真实数据,且数据源种类支持各种主流的数据库系统。根据定义好的隐私数据模型,InfoMask将已经获取的真实数据使用特定的漂白规则进行脱敏,生成合规数据。

  完善的访问管理机制

  InfoMask平台拥有完善的访问管理机制,包括,用户管理、各功能模块的使用和数据的访问权限。系统默认通过角色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缺省角色包括了系统管理员、数据管理员、操作员、开发者等。以此即可完成对各种用户角色的使用和访问控制。

  “几年前,我们使用过其他数据脱敏产品,但因为产品只具备从头脱到底的全量脱敏方案,不支持增量处理,如果数据量大时要花费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数据脱敏工作,脱敏效率完全满足不了业务需求。InfoMask能够很好地实现增量数据的抽取与处理,面对大数据库时,可以仅针对新增数据而不是全部数据进行脱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InfoMask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防护,在保存业务数据原始特征的同时,保护敏感数据免于未经授权的访问,同时又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某行信息化负责人如此评价。

  

  InfoMask功能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数据要发展起来也必须要建立一个生态,这里面有数据的亲历者,有数据的加工者,有数据的使用者等等。浪潮在此前就提出过此观点,即需要通过一个生态的建设,来发挥数据全部的价值。秉承此开放理念,浪潮携手各个伙伴,联合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客户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未来,浪潮携手海量数据,将围绕客户需求,打造更多合作标杆案例,并进一步完善合作伙伴生态圈,共同开拓数据脱敏市场,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传统行业拥抱AI,向智能化转型,“产业AI化”也势必将迎来蓬勃发展阶段。浪潮全栈式AI计算系统,为用户提供强自适应、高效加速、灵活拓展的基础架构系统,前端承接多源数据,后端支撑行业应用,加速赋能行业智慧化转型,助推行业从“互联网化”迈向“智能化”。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