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 频道

合盈数据徐锐:探索零碳产业园成就数据新价值

  2020年12月8日,第十五届中国IDC产业年度大典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作为国内数据中心行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之一。每年的大典都紧贴产业发展方向,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中科合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徐锐

  大会现场,“零碳排放”、“绿色节能”等关键词成为出现最多的高频词汇。在大会现场,北京中科合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徐锐也带来了《探索零碳产业园成就数据新价值》的精彩演讲。

  数据中心常规话题:能耗困境怎么破?

  随着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快速发展,高能耗、高排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降低排放已经成为全行业追求的方向和目标。针对降低排放,国内外数据公司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2012年位于冰岛的数据中心就建设了一个100兆瓦的全部采用清洁能源的数据中心;微软在2012年底在美国建设了一个采用周边居民沼气供电的数据中心,2018年其在瑞典又建设了一个百分之百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数据中心项目;谷歌在2013和2018年分别在台湾省和比利时打造了可再生能源的数据中心;苹果在2020年使用百分之百的可再生能源为其在北卡罗来纳数据中心提供动力;日本的京瓷计划2021在北海道采用雪地冷却的数据中心。谷歌在2020年宣布2030年将实现其所有数据中心的无碳供能……这些无不证明:零碳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公司的战略目标。

  把视线拉回到国内,《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南》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265.8万架,同比增长28.7%。在建数据中心规模约185万架,与2018年相比增加约43万架。随着规模激增,带来能耗的持续攀升,2018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35%,预计2023年其比例达到3.9%,由此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压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管控政策。以北上广深为例,北京2019年出台政策要求新的数据中心PUE不大于1.3;上海2019年中发布的相关政策规定,新建数据中心PUE不得大于1.4,而且在第二年需要降至1.3;深圳2019年出台了关于PUE的限制性政策,数据中心PUE不大于1.4,PUE低于1.25的数据中心进行政策支持。通过以上政策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PUE管控非常严格,追求越来越低的PUE。

  零碳产业园,释放数据中心新价值

  那么如何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呢?徐锐总结了三个方向:一是利用自然冷源,比如数据中心大量采用的水冷系统、间接蒸发系统有效控制了PUE,典型代表是宁夏中卫的项目采用了间接蒸发和新风系统,其PUE理论值达到1.2以下。二是不断对数据中心的气流组织进行优化,通过通道的封闭、地板下送风、背板送风技术有效提高了制冷设备的效率。三是积极推动高效变配电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比如高压直流、高效PUS、市电混供方案,配电系统效率由传统的85%以下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具体来说,合盈数据以降低碳排放为切入点对零碳排放大数据产业园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探索。根据分析,数据中心生产的碳源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建设过程中的碳源,第二是运营过程中的碳源,针对合盈数据零碳产业园项目,在产业园投产运营达到设计值之后,数据中心以三大碳源为主,一是IT设备的碳源,二是空调,三是配电设备损耗,预估园区碳排放量达到157万吨,碳排放量是很大的。

  针对建筑碳源,合盈数据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第一,建造过程采用节能技术,针对建筑碳源,对园区从规划设计开始进行节能设计,将其供暖、照明等生活能耗降到最低,第二是,增强保温隔热、自然通风、绿色建材的使用等等,我们项目采用超低能耗技术,有效降低建设过程中碳排放量,预计过程中节约90%的碳排放。

  徐锐透露,零碳产业园运行之后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进行碳排放缩减:一是余热回收技术,计划对园区内30%余热进行回收,以满足园区的供暖和热水需求,预计未来产业园将提供大约4-5万千瓦的热量,供40多万平米建筑供暖。这一项在冬季就可以节约大概200万千瓦时以上的电力,节约碳排放大约540吨。通过余热回收,可以减少冷却环节的使用时间,预判全年在冷却环节可以节省大约3-5%的电力,一年节约的电力成本大概是0.3-0.5亿度,节能0.8-1.25万吨碳排放。二是在制冷设备节能上发力,充分利用怀来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用自然冷源及高效制冷设备以降低和控制PUE。三是采用针对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的效率管理机制,将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开发AI智能控制系统,对数据中心的各项系统进行实时控制,以调节其PUE值子系统达到非常好的运营状态。

  作为数据行业的新生代引擎,合盈数据不断致力于数据价值的探索与实现,立足数据行业,围绕数据价值的探索,打造数字经济生态运营平台,为云计算、互联网、金融、通信等不同阶层的客户提供兼顾标准化与定制化的数据产业生态服务。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