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 频道

灾难恢复:新生的源泉

  灾备事业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记者:灾难备分和灾难恢复在目前国际上发展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有关的部门和组织跟国际上的交流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汪琪:国际上这一块的发展,我觉得基本上也是走了两条路,一个是官方的地方,更多的是属于灾害的防灾减灾救助。这一方面我刚才已经谈了很多了,各种机构的设立,各种机构的撤并,各种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从人的这些战争经验而来的,逐步向民生这一方面发展。当然现在我们大家所面临的灾害来讲的话,会有不同。恐怖分子的袭击,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灾害的焦点,这个如果10年前大家可能还不怎么看重;另外,现在的公共卫生事件,像我们有很多同事都帮我们的客户,帮我们的一些企业和政府单位做禽流感、猪流感的演练,非典的防范一些测试,这种公共卫生事件近几年也是成为我们一个重点,所以从政府的角度上一个是从机构上怎么样变革,去适应灾害场景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更多的借民间的力量,去做好整个灾备的体系架构这样一个事情。这是一块。

  第二块就是企业这种组织机构,他们更多的是去关注的跟自己相关的利益,怎么样保护我,怎么样保护我的行业,怎么样让我的功能能够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尽量受到的损失减少,而且尽量的恢复,这一块我觉得对国内的关注度,不如我们公共利益这一块来的大,但是这一块其实特别重要。这一块是整个社会能够恢复的基石。尤其在一些重点行业,在基础行业,命脉行业中如果出现了问题,他们带来的影响,那真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灾难。

  记者:我们国家现在灾备状况在全世界来看,你个人觉得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汪琪:相对来讲,中国是属于起步较晚、起步低,因为我们真正国家这一块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国外可能是从80年代开始的,所以确实是起步较晚,不过我们的建设速度较快,局部水平较高。局部水平高是指什么概念?主要在信息系统领域和重点行业,信息系统领域的建设水平相对来讲是普遍比较高,或者换句话来说仅仅是特别重要的机构和企业,他们才去关注。所以就拉高了整体的水平,但整体普及性跟国外差很远。

  记者:像过去咱们国家那种闹虫灾、雨灾,是不是我们也需要这种灾备的投入?

  汪琪:这个就是属于防灾减灾,实际上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对灾害的应急,实际上不外乎几步,在灾害当中的应急处置,尽量把灾害的范围和影响控制到最少,同时给灾民一些应急的援助,最起码的生活保障,灾后的援助重建、规划这些东西是灾后的建设,然后让大家能够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然后还有对类似灾害的评估。对相应的这种体系进行调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灾害,都不外乎这几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比如说有虫灾,风灾或是水灾对国家来讲,首先就是要评估它的影响范围,影响的程度,深度,然后紧急的措施是什么?相应的队伍,相应的专业部门怎么去处理?你刚才谈到的虫灾,虫灾在美国来讲也不是FEMA的范围,虫灾是农业部的范畴。在中国也应该是同样这个体系,但是你评估了之后,你相应的这个部门,相应的专业的队伍,能够迅速的反应,控制灾情把它限制在一定的影响受损的程度,对当地的灾民进行救助,接下来就是对整个灾情的评估、预防,在灾场的重建,人员的迁徙一系列的工作就这样展开了。这其实是需要一套从管理角度来讲是一套集中的和非常专业化的一种队伍。

  记者:你觉得怎么样能让国内的大众更多的人认识到灾备,或者说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或者说更多的理解它的意义?

  汪琪:我觉得你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国外这一块的工作是联合来做的,一个是政府来做,比如说我记得我在9.11事件之后,我去纽约,领到一本纽约市政府发的市民应急手册,每一个纽约市的市民都会得到这样一本应急手册,这个里面就会详细的备注一般的灾难的场景,应该怎么样去应对?然后各个部门的紧急求助的电话,一些自救的小常识,这个就是属于政府管理的、政府推广的。第二个是教育机构,在美国一些大学,都有专门开设这方面的学科,这个是你可以直接修灾难恢复、应急管理、业务连续,这是在教育机构可以开课。第三个就是我们的行业和标准。像美国的DRII,英国的CPI,也都是一些全球化的组织,他们在全球设立这些标准,并且培训专业的人员,不断的去推广这套体系,这套理论。

  记者:您说的培训人员是救援人员还是什么其他人员?

  汪琪:主要还是指规划的人员,在业务连续方面规划的人员。救助的人员,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美国几乎,我不太记得数字了,好象是每10个成年人中间就有1个受过CPR心肺复苏术训练,美国的成年人是受过训练的,就是在紧急情况下对人员的复苏的训练。对这种东西它是一个经过长期的积累,深入人心。

  我记得我以前在加拿大考察的时候,短短的三个星期,在建筑物里面,做两次消防演练。这种频率在中国的大部分的大楼里面一年都很难遇到。如果大家总是处于这种的环境当中,总是受到各式各样的熏陶,在工作中有消防的演练,回到家里有应急的小册子,上学校有相应的课程,如果你想看得更专业一些,有专业的培训,同时旁边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商,当然大家处于这种环境,你就会想到这方面的东西,但是在中国这些环境是很难看到的。

0
相关文章